20集人物系列专题片《黄埔抗日名将》第三集
黄埔谁不识陈赓
宋伟建
(华阳的山山水水)
这是南中国一片秀丽的山水。它位于广东省东部,东江的一条支流上。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华阳。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华阳始终是静谧而安宁的。然而上了岁数的老人却说,每当大雨滂礴的夜晚,他们常常听到林莽中滚动着隆隆的炮声,田野上回荡着拼杀的呐喊……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七十年前发生的一场战斗险些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那是1925年10月,南方国民政府发动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身为东征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在战斗的紧急关头亲临前线督战。不料,他手下的部队不堪陈炯明主力林虎部的重击而节节败退下来,敌军直逼东征军总司令部!脾气倔犟的蒋介石拼命组织抵抗,宁死不肯转移。最后,见形势不可逆转,他不禁长叹一声:“我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只有杀身以成仁了。”说着便举起了手枪……
七十年前的这一幕如果再延续几秒钟,整个中国现代史就是另一番模样了。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斜刺里冲出一个精壮的青年, 他一把夺过蒋介石的手枪,大喊一声:“校长,还不到死的时候!”说着一弓腰背起蒋介石,一口气跑了四、五里路,在一条小河边隐藏了起来。清醒过来的蒋介石意识到必须和周恩来、何应钦率领的第一师取得联系才能摆脱险境。而当时第一师却远在一百六十里地之外的合浦。路途遥遥,其间不仅有大河险川,而且还必须翻越有野兽与土匪出没的莲花山脉。其他人面面相觑、畏缩不前。这时,又是那个精壮的青年挺身站了出来,承担起连夜送信的重任。他历尽艰险,找到了第一师,最终使蒋介石转危为安。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
(推出片名:第三集 黄埔谁不识陈赓)
1903年3月27日,陈赓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农民家庭里。少年时代的陈赓即同内忧外患的祖国一道,承受着“风雨如磐”的深重苦难。然而,在全国勃勃兴起的“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的新思潮也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灵。同乡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令少年陈赓心驰神往,以至使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时思弃读从戎”。
陈赓投笔从戎的志向与他天生机智勇敢的秉赋似乎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陈赓六岁的时候,为报私塾先生的体罚曾设计过一个就他当时的年龄来说周密的令人咋舌的恶作剧:他把一只嘴里填满盐粒的癞蛤蟆放在先生居室房柱的石础下,把一条泥鳅塞进先生床下的夜壶里,又把先生厕所里的脚踏木板锯断了一半……深夜,吃了盐的癞蛤蟆不断发出令人心烦的恬噪;无法安眠的先生频频尿急,夜壶里的泥鳅却不堪忍受热浪的冲击,拼命地翻腾;癞蛤蟆的恬噪,泥鳅的翻腾使先生不禁毛骨悚然,以致急于去厕所大解;但一只脚刚踏上木板,那木板便断了……
儿时的恶作剧几年后成了陈家饭桌上的笑谈,但当时责罚他的父亲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其中已蕴含着40年后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儿子军事指挥才能的胚芽。
五四运动前的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希望与绝望并存,革命与反动共生的时代。躁动不安的时代造就了一批躁动不安的灵魂。十四岁的陈赓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终于离家出走了。他身掮起“几与头齐的荷德造套筒步枪”,去寻觅他投军从戎的梦想。那时的他当然不会知道他实际是投入了封建军阀的怀抱,做了军阀混战的炮灰。
在黑暗中摸索的陈赓,直到1922年在长沙才迎来使他眼前豁然光明的时刻。他有幸聆听了毛泽东、邓中夏的讲演,得到了何叔衡、郭亮等一批共产主义先驱者的帮助,是年十二月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便转入中国共产党。陈赓的生命之舟经多年风雨飘摇之后,终于被挽入波澜壮阔的人生航道。
在陈赓六十年的人生经历中,闯入黄埔无疑是最为色彩斑斓的一页。
那是一个雨后微晴的傍晚,已考入陆军讲武学校的陈赓和他刚刚认识的好友宋希濂兴致勃勃地漫步街头。偶然间,他们看到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仔细研读几遍之后,陈赓大叫:“考错了!考错了!”他与后来成为国民党中将的宋希濂毅然退出陆军讲武学校,重新报考了黄埔军校。自幼就怀有从戎报国之志的陈赓从这里才真正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军旅生涯。
天生的勇敢与幽默使陈赓的性格独具迷人的魅力。初入黄埔的陈赓很快就赢得了同学们的爱戴和拥护,并赢得了黄埔三杰之一的美誉。
(采访黄埔同学王之宇:陈赓缘何与贺衷寒、蒋先云并称黄埔三杰;血花剧社中的陈赓;青年军人联合会中的陈赓)
陈赓的勇敢在黄埔有口皆碑。
第一次东征后期,一代伟人孙中山辞世。本来聚集在孙中山麾下的滇桂军阀反水,东征军被迫回师广州平叛。平定叛乱的战斗打得十分精彩,而这精彩之战的序幕却是陈赓一人表演的。
回师之前,陈赓奉命只身潜入广州侦察。打扮成学生模样的陈赓乘小船渡珠江潜入敌巢,进入市区后,陈赓发现有几个滇军在散发传单,他灵机一动,谎称拿些给学生看,便要了许多。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假装散发传单,出入广州各据点,把敌人设防情况搞了个一清二楚,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的战斗中,陈赓用手指抠出射入腿部的子弹,继续冲向敌阵。他的勇敢顽强被在山顶上指挥作战的蒋介石看在眼里,遂任命他为总司令部少校警卫队长。在那一刻,蒋介石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是做出了一个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决定:几天后,就是他刚刚任命的这个警卫队长在危急关头救了他的性命。
陈赓在华阳城外勇救蒋介石的消息在黄埔不径而走,从此便“天下无人不识君”了。
陈赓临危不惧、大胆果决的英雄壮举令脱险后的蒋介石感慨万千,他对他的学生说:“什么是黄埔精神?陈赓就是黄埔精神!”
后来任红一军军长的许继慎跑到陈赓面前开玩笑说:“什么时候我记不起黄埔精神了,就跑来看看你长得什么模样。”
或许就是从那个血雨腥风的夜晚,身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心底就埋下了一个难以释怀的情结……在以后的数十年中,他不止一次地为未能把陈赓罗致在他的军帐下而感叹不已。后来,陈赓在上海被捕入狱,蒋介石还亲自出面劝降,也可谓极尽笼络收买之能事。众所周知,他的劝降遭到陈赓的严词拒绝。
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这一发生在黄埔时期的美谈竟令共产党里的某些人耿耿于怀。延安整风时,曾有人阴阳怪气地对陈赓说:“当初你若一枪把蒋介石给毙了,国民党也就不能对我们围追堵截了。”陈赓则半开玩笑地回答:“那时的蒋介石是个革命者,我若把他给毙了,我早就被围追堵截押赴刑场了。”
陈赓特有的幽默与诙谐伴随了他一生,在国共两个对立的营垒里都留下了为人所传颂的佳话。
关麟征是陈赓黄埔一期的同班同学,陈赓看不惯他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样子。有一次操练,陈赓趁教官不注意,便朝关麟征做了一个鬼脸:他一只眼睁一只眼闭,把舌头拼命伸向右边,鼻子却使劲向左扭,使关麟征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当教官闻声注视他们时,陈赓早已挺立如箭。教官脑怒地抽了关麟征一个耳光,大声喝道:“你看陈赓,那才是黄埔军人的样子!”
一个中秋节,陈赓为毛泽东和一些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表演拿破仑,他维妙维肖的表演把毛泽东笑的前仰后合。更有趣的是他在表演后扯着自己的袖口一本正经地解释:讲究军容的拿破仑怕他的士兵用袖口擦鼻涕,便在袖口上钉了三颗钮扣,如今西服上的装饰扣就是这样诞生的!嚼着辣椒吃着月饼的毛泽东忍不住捧腹大笑!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陷入了十年内战的泥淖。连年的内战是全中国人民的灾难,也是黄埔同学的灾难。陈赓不止一次地在战场上与他的同窗学友刀兵相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再度联起手来,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十年内战中各事其主、刀枪相逼的黄埔同学一夜之间又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历史给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再一次推出片名:第三集 黄埔谁不识陈赓)
身为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的陈赓在抗日战争的舞台上导演了数百次有生有色的历史活剧,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8年1月1日,陈赓在日记中写道:“内战时的坚强,长征时的艰苦,固然伟大,但当此民族存亡的关头,应该千万倍地发扬光大我们昔日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创造更伟大的事业。”
陈赓率领386旅转战华北,参加了粉碎日寇九路围攻、华北反扫荡、百团大战等一系列著名战斗,以实际行动“创造了伟大的事业。”在用生命与热血谱就的这些华采乐章中,在晋东南的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所取得的对日作战的三战三捷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页。
陈赓的大智大勇在神头岭一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战前,陈赓带领指挥员们勘查伏击地域时发现,神头岭并不象地图上显示的那样涯陡沟深,此仗到底怎样打?大伙一时没了主意。陈赓轻松地调侃道:“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想吃肉,还怕找不到一个杀猪的地方么?”“猪”,到底还是被杀掉了,而且就在神头岭。此役伏击地点最近处距敌人仅二十米,最远也不过百米左右,实现了出其不意,近战歼敌,速战速决的战斗目标,以二百余人的较小伤亡取得了毙伤俘日军一千五百余人的辉煌胜利。此战后来做为诱敌打援的著名战例,跻身于许多军事史册。
(采访抗日战争研究会会长刘大年:三战三捷中的陈赓;长乐村追歼战中的陈赓;百团大战中的陈赓)
在精彩纷呈的抗日战场上,曾发生过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国民党的黄埔将领们大概作梦也没有想到,在二十年后的华北战场,他们会齐聚一堂现场观摩昔日同学陈赓为他们表演拿手的伏敌战术。那是响堂铺之战,朱德、彭德怀亲率数十位国民党将领齐集山头观战。此战一次击毁敌汽车一百八十辆,使中外震惊。更令观战的国民党黄埔将领们震惊!他们再次领略了黄埔同窗陈赓骄人的风采!在那一刻,不知会不会有那位将军记起校长当年的忠告:“什么是黄埔精神?陈赓就是黄埔精神!”
此役之后,到抗日前线对八路军进行访问的美国大使馆参赞卡尔逊盛赞三八六旅是“世界仅见的,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陈赓在华北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使蒋介石也不禁住发出了“刘师陈旅努力杀敌,斩获颇重,即希传谕嘉勉。”的嘉奖电。如果揣度一下曾经视陈赓为最得意门生的蒋介石发电时的心情,恐怕也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后来,美国军调处代表贝尔曾对陈赓说:“你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有将军风度的将领。”
毛泽东也曾盛赞陈赓是“大将之才”。有趣的是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陈赓恰恰被授予大将军衔。
历史一无反顾地迈着它匆匆的步伐,走到了1960年9月。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特邀十位黄埔同学聚会。这天菜很多,吃了一阵子还不见下去,陈赓挽起袖子说:“来,拿出我们的黄埔精神,一扫而光!”在座的人会心地笑了。
是啊,岁月匆匆,人事苍桑,昔日黄埔学子已垂垂老矣。然而,那熟悉的黄埔精神却是他们心头的一盏明灯。
在陈赓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他的血管里始终奔涌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生于斯养于斯的祖国挣脱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黄埔精神!那是为革命先驱孙中山所倡导,为一代黄埔骄子在东征北伐、抗日战场上所发扬光大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伴随了陈赓一生,直到1961年3月16日,一代黄埔名将陈赓溘然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