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之燕,海天任飞”

——记著名电影艺术家卢燕

宋伟建


  我对卢燕女士仰慕已久,她演过的电影凡能找来看的我都看过了,对她的演技、她的风采,我早已领略,并无保留地喜欢她饰演的每一个角色。为什么竟会如此?做为一个电影人,自己对同行们的表现不是一向都格外挑剔吗?为什么对卢燕女士却格外钟爱呢?
  自我剖露一下心迹吧:除因她所饰演的每一个角色本身拥有令人赞赏的角色魅力外,她做为最早打入好莱坞的华裔演员,做为誉冠全球的奥斯卡金像奖终身评委、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评审委员会唯一华人执行评委、金球奖评委,必然拥有艰辛的奋斗经历与动人的故事,也是使我对她格外关注与喜爱的原因之一。
  久慕在心,无缘得见。1999年夏日的一天,我终于有了一个拜访她的机会,这是我后来与她多有往来的开端,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我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她在好莱坞的家,那是一个寸土寸金的所在,一座外观朴素雅致的房子坐落在略显陡峭的山坡上。
  卢燕的形象我早已熟知,内心里也并不觉有陌生之感,但乍相见,我还是被她高贵典雅的气质、温婉动人的风采所震摄了。她着一袭淡雅时装,略施粉黛,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几件大方得体的饰物,显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含蓄的美。我与她相向而坐,听她以富有韵律的娓娓话语向我讲述她的人生、她的奋斗、她的追求、她的理想……
我注意到在她那并不十分宽敞的大厅正中墙上有一个镶嵌得很好的镜框,里边书写着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艺苑之燕,海天任飞”。是啊,卢燕女士正是一只翱翔在艺术天空中的劳燕!

寄居梅家九年,她是梅兰芳义女

  卢燕说:“我本名卢燕香,是从唐诗里来的,‘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是我母亲请一位清末民初的诗人樊增祥起的名。这位诗人是当时的大才子,特别迷梅兰芳先生的戏,我出生前他在梅家当诗文家教。”
  卢燕的父亲是京剧票友,母亲李桂芬是名满京华的京剧“坤伶须生泰斗”,是第一代女老生。
  卢燕自幼便有艺术细胞,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卢燕说:“我妈妈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表演演说家。我今天在台上一出来,就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物的个性,这和我妈妈很有关系。我从小就受到她的训练,每次学校有演讲比赛,我写的演讲稿她要给我改,然后叫我一遍遍地念给她听,她改正我的读音、语言的速度,还要改正我的表现和姿势。”
  因为抗战爆发,卢燕6岁时随父母南下上海避难。后来战事吃紧,卢家亲戚朋友都撤到重庆去了,卢燕一家因父亲身体不好无法成行,便留在了上海,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
  卢燕说:“那是1937年,我11岁。我的母亲跟梅兰芳夫人福芝芳是金兰之友,情同姐妹。她邀请我的母亲带着我,到他们家去跟他们一起生活,并且认我做了干女儿。这样一住,就是抗战八年,加上胜利以后住了一年,我在梅家一共住了九年。”
  少年卢燕来到梅家,就成了梅兰芳的义女。卢燕跟我介绍梅兰芳时,有时称他为“梅博士”,有时叫“梅先生”。她说:“梅博士我称为‘寄爹’,梅夫人我就跟着葆玖(梅兰芳的小儿子)他们一块儿叫‘香妈’。我的父亲早逝,梅兰芳先生对我影响很大。他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严父,而是一个很慈祥的父亲,是个非常可爱的人。我对寄爹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爱国的情怀,做人的方正。他常常说,假使有一个人到你家里来,你察觉到他有需要了,不要等他开口请求,就去帮助他。”
  在上海思南路121号梅公馆,那套三层的法式洋房里,卢燕和梅家人住在一起,梅兰芳的爱国与善良,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都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她。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入梨园,衷情演艺

  儿时的卢燕常常看葆玖练习京剧,偷偷地跟着学。她说:“那段时光,正好是梅先生为表达抗日决心,蓄须明志、赋闲在家的时候。他见我一遍一遍听他的唱片,对京剧昆曲着迷,就主动教我学戏。”卢燕说她14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二本《虹霓关》,身段怎么做,台上怎么走位,都是梅兰芳一点一点教的。
  她深情款款地回忆当时情景:“记得那次是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葆玖也是第一次登台。那时他8岁,梅先生和梅太太决定要看看他是不是能够承继衣钵,也给他安排了一出戏,是我母亲教他唱,唱的是《三娘教子》里头的小倚哥。他们看了演出后,就觉得葆玖将来应该学戏,而我不应该学。我记得演完戏下来,我问寄爹,我今天演得怎么样啊?他说,嗯,都做了,都对,就是没到家。”
  母亲也认为她没有京剧天赋,卢燕从此也就断了学京剧的念头。她接受了母亲的建议,要把学业搞好。她小时上的是教会学校,校长是外国人,因此她的英文从小就很好。卢燕以其天资和勤奋,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读了财务管理系。
  然而来到大学,卢燕却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爱好——演戏。她说:“我的演艺之路可以说是从交大开始的。我参加了学校的话剧团,在《雷雨》里扮演四凤,很轰动。1947年,我因为随家人赴美离开了学校,若不是这样,我还会参加《原野》的演出,扮演女主角金子。”
  大学期间,她还应聘了大光明电影院的“译意风(earphone)小姐”,就是在电影放映时现场把英语片的对白翻译成国语。她说:“在翻译时我也很过瘾,因为我可以演很多很多的角色。我工作起来不是只做一个翻译的工作,把意思讲明白了就可以了。我坐在那个黑房子里翻译时,就像演独角戏。电影里的人物要是哭了,我也哭了,要是笑了,我也真的笑了。”卢燕对电影的热爱当是从这时便植入了心底。

她是这样闯进好莱坞的……

  1947年,20岁的卢燕随妈妈来到了美国檀香山,入夏威夷大学读财务管理学。后因生活拮据,没能完成大学学业,她四处打工贴补家用。
  她在美国的头一个工作是当记者,因文笔好,反应快,一个人管着四个版面。她写过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在中途岛会面,宋美龄二战后第一次访美,她去采访她了,并给她献花、照相。她回忆说,并未见宋美龄高兴的神色,“她可能觉得应该是有身份的人来接她,怎么一个小丫头跑来献花、照相。”
  后来她与夫婿结了婚,再后来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然而,步入艺术之苑的愿望却仍然没有泯灭。
  丈夫黄锡琳对她想走艺术这条路并没有多少信心,但他不愿意给爱妻泼冷水,同时也是想让爱妻为自己衷情的演艺事业奋斗一番,以后不致于说连尝试都没有尝试过。为此,他们举家迁到了电影王国洛杉矶,卢燕入帕莎迪那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
  卢燕学习成绩十分优异,毕业时校长将她介绍给正在拍摄的好莱坞影片《飞虎娇娃》的导演。当时,这部影片中有一个酒巴女郎的角色空缺,但导演见到卢燕后却不满意,嫌她不够肥硕,不够妖冶,卢燕非常失望。但当她回到家后,思来想去这是一次机会,不能就这样败下阵来。她硬着头皮又去找导演。她对导演说:“吧女也不一定都是胖子啊。你说我长得不象,我演象不就行了吗?”看着她急切真诚的神情,导演妥协了,同意她试戏,结果一个镜头试下来导演就决定录用她了。电影拍完后,导演对她说了一句话:“你有做演员的天份,你一定会成功。”
卢燕在她的艺术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从这一步迈出后她就再也没有回头,她从这里迈入了电影王国,迈入了广阔的艺术天空。

好莱坞大导演给她叩头

  在卢燕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曾与许多国际知名的大导演合作,每部电影的台前幕后都有讲不完的动人故事。
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拍摄的电影《末代皇帝》早已广为人知,而它问世前的困难与波折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那还是在剧本创作阶段,剧中有德林公主这个人物,导演当时确定让卢燕来扮演。后来,剧本改来改去,这个人物被删掉了,导演对卢燕直说抱歉。卢燕说:“没关系,这个人物没有了,我就来演慈禧太后嘛。”导演说他打算找年龄与当年的慈禧相仿的老年演员来饰演,事情就这样搁下了。
  一年后,卢燕偶遇贝托鲁奇,便问他电影是不是已经拍完了,谁知这位大导演还受着慈禧太后的“折磨”呢!原来他在选慈禧这一演员时遇到了大麻烦:本来老年演员就比较难找,现在要找的是一个既会演戏,又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老年慈禧,谈何容易!慈禧太后没有着落,电影自然也就拍不成。
  看着贝托鲁奇垂头丧气的样子,卢燕说:“你的观念若能变一变,慈禧太后并不难找。”导演说:“何以见得?”卢燕指指自己的鼻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虽年龄与慈禧相去很远,但我一定能演好慈禧。”
  贝托鲁奇将信将疑,因他心目中的慈禧实在难觅,不得已,就让卢燕试镜。一场戏演下来,贝托鲁奇就击掌称赞。不过,他担心的还有外型能不能过关的问题。待化妆师、服装师们给卢燕精心造型化妆完毕,请贝托鲁奇前来验收。他走进门来看见面前的慈禧太后,一下子就楞住了,紧接着,他出人意料地趴在地上冲卢燕就是一叩首!卢燕开心地笑了,她知道,贝托鲁奇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演技扮相已表满意,更重要的,他是感谢卢燕“救驾”之功——有了她这个慈禧太后,被称为剧组里的“皇帝”的导演,可以指挥他的千军万马了。
《末代皇帝》大获成功,共荣获奥斯卡九项大奖,卢燕实在功不可没。她并以此片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慧眼识李安

  台湾导演李安如今是红得发紫的人物,一部《喜宴》为他赢来了巨大的荣誉。不过,如果有人跟他提起卢燕,他当不会忘记20多年前,他还是纽约大学一名年轻学生时恭恭敬敬地请教卢燕女士的情形,不会忘记20多年来卢燕对他真诚的帮助。在辉煌之余回想往事的时候,他应会感念卢燕女士高尚的品格与无私的襟怀。
李安与卢燕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一年,卢燕与白先勇在纽约大学演出《游园惊梦》获得巨大成功,在演出后的一次演讲中,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里有一位年轻腼腆的小伙子,他的名字叫李安。演讲过程中他听得十分仔细,演讲会结束后他找到卢燕,说他编导了一个电影短片,是他的毕业作品,想请卢燕指导一下。向来视提携青年为已任的卢燕爽快地答应了。她看完李安的作品后,大为赞赏。她认为那个电影短片构思独特,它的创作者有才华、有前途。她约见李安,对之大加褒奖一番。从那以后,卢燕与李安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后来,李安创作了剧本《推手》,卢燕为他四处筹措拍摄资金。再后来,这个电影剧本在台湾获了奖,台湾中影决定投资拍摄。卢燕知晓后对李安表示热烈祝贺,而李安却为台湾中影有自己的演员班底,他无法为卢燕安排角色而很感为难。卢燕听后当即说:不要为此事烦恼,剧本能够投拍是第一位的。李安大为感动。
《喜宴》的问世更是一波三折。这个电影投拍8年以前,李安就将剧本送给了卢燕。卢燕十分看好这个剧本,一心想帮助李安将其搬上银幕。无奈那个年月人们对同性恋题材还有很多顾虑,拍摄资金迟迟得不到落实。但卢燕相信自己的眼光,一直把这个事挂在心上,有机会便为其游说。后来,台湾中影投资,李安导演了这部电影。
  《喜宴》问世后好评如潮,获了很多奖,李安也因此名声大噪。卢燕为李安的成功欢欣鼓舞,也为自己20多年前对李安的赏识终于得到证实而感到由衷地欣慰。

当奥斯卡评委十多年,失望多于欢乐

  做为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评委,审看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电影是卢燕的日常工作之一,当有来自国内或港台的参评影片时,她会打电话给我,约我一起去看。每当有这个机会,我就自告奋勇做司机,拉着她穿过繁忙的好莱坞大道,去到一般人无缘进入的审片电影院看电影。
  进入新世纪之后,卢燕女士很长时间在中国大陆拍戏,在第74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公布前她赶了回来,行使她做为奥斯卡金像奖评委、最佳外语片奖执行评委的权力。她约我一同观看一部新片的预映。
  在久违了数个月后再次与她相见,她那高贵典雅的气质、温婉动人的风采依然如故,并无在外拍戏舟车劳顿的任何迹象。我有感于她对演艺事业仍一腔挚爱、兢兢业业,禁不住多问了她几个问题,于是就有了卢燕女士抒发感慨与憧憬的一席话。
  她说:“当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执行评委十多年,失望多于欢乐。”
  卢燕出道时好莱坞亚裔演员还不多,她做为其中的出类拔萃者被延揽为奥斯卡金像奖评委、最佳外语片奖执行评委。做为一个华裔评委,她当然希望看到华人拍摄的影片荣获奥斯卡金像奖。在这十多年里,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李安的《喜宴》《饮食男女》等获得最佳外语片提名都给她带来了莫大的欢乐。但正如她说,这些很好的影片在最后关头都未能获奖,也让她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失望。特别是那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李安的《喜宴》同时获提名,虽说华人同胞们都欣喜若狂,她也十分高兴,但对两部同时提名将使喜爱华人电影的选票分散而不无担扰,最后果然两部影片双双落败,实在令人扼腕惋惜。
  2001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终于使她饱尝了欢乐的滋味,当她看到一个个黄皮肤的中国人走上奥斯卡领奖台,当她听到华人歌手李玟在奥斯卡盛典上放声高歌,那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但是,其中也有些许失望和遗憾。
  卢燕介绍说,美国电影家协会做出了一项规定,担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执行评委的委员不能连续任7年以上,按此规定,她去年不能担任评委了,因此,在去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及一系列庆功宴印制的宣传材料上都没有她的名字,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令人失望和遗憾的事情。好在去年评奖的主要工作都完成于前年,她作为执行评委还是为《卧虎藏龙》获奖充分发挥了作用,这是令她感到欣慰的。

看《英雄》致电张艺谋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获提名,入围角逐2003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大约是春节前的一天,卢燕打电话约我去看《英雄》。
  我们早早地就到了审片影院,只见放映厅里算上我们两个一共5个人。我以为是我们到的太早了,也许稍后观影人会鱼贯而入的。谁知直到电影开始放映,诺大的放映厅一共就7、8个人,若除去象我这样来看免费电影的,真正的评委可能也就三两个人。如果没有评委来观看影片,该影片怎么可能获奖呢?!
  此情此景真让我痛心疾首!卢燕当然也意识到事情的严峻,我们知道,这是因为负责《英雄》发行推广的美国公司太不给力。而这时,离奥斯卡颁奖只剩两个多月的时间了。
  放映结束后,卢燕决定让我立即联系张艺谋,告知此番窘况。
  我回家后,立即拨打卢燕给我的电话号码,无人接听。我即打通了在电影《大决战》拍摄过程中,我与之共事长达近一年之久的一位副导演的电话(我曾供职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大决战·淮海战役》剧组导演组工作),通过他,又辗转多位电影界同行,最后跟张艺谋的女助理通上了电话,约定时间后再打过去,电话那端终于传来张艺谋浑厚的男中音。
  我告诉张艺谋是卢燕女士让我打电话给他的,三言两语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力陈了卢燕对《英雄》参评严峻形势的分析。
  张艺谋说,他们已意识到美国这家发行推广公司的不作为,我的这个电话更让他下定决心要赶快把他们换掉。他一再表达对卢燕的感谢之意,说卢燕女士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关心和支持着他。
  《英雄》最终未能获奖,也许原因很多,但卢燕和我都认为,发行商这一环节不给力一定是重要原因之一。

艺术天空中的一只劳燕

  卢燕在艺术道路上已经跋涉了数十年,参加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00多部电影、电视片的拍摄,她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培植出了累累硕果。在她的家里,造型别致、形态各异的奖杯、奖座、奖牌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2000年获得美国联合国协会国际和平文化奖;2005年获第5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百年影星奖;2011年凭电影《团圆》获第3届英国伦敦万像华语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015年获第16届华鼎奖和第2届金色银幕奖的终生成就奖;2016年获第49届美国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等等。这些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奖品记载着她的成功与辉煌,也记载着她的奋斗与拼搏。
  卢燕女士虽说在电影艺术领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并没有满足。从她那情真意切的话语中,我能够感受到她对更高的艺术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她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好的剧本、好的角色,盼望着与优秀导演的合作。她说:“好莱坞有许多大导演,而我认为,张艺谋、陈凯歌、李安比起他们来一点都不逊色,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希望有朝一日能与他们合作。”听卢燕女士一点没有保留地称赞这些当年向她登门求教的后生晚辈,我是那么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善良、真诚、纯朴,以及她坦荡磊落的胸怀。
  卢燕如今一个人住在好莱坞的家里,相濡以沫数十年的夫婿早已过世,3个孩子也都各有各的事业,只是都没有再做演艺之一行。他们的妈妈曾对他们说:“除非你们能像妈妈一样,对演艺事业有超乎常人的热爱,对必然会遭遇的挫折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极大的承受能力,否则一定不要做这一行。做其它任何工作功夫下到了都会有收获,唯有演艺是不确定的。”
  是啊,在演艺这个行当里,决定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无数条件的综合,而导致一个人的失败有一个条件达不到就足够了。
笔者后来得知,卢燕家客厅正中墙上悬挂着的那八个大字:“艺苑之燕,海天任飞”,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前任局长高占祥先生的手笔,卢燕女士非常喜爱这八个字。我知道,她是要永远做翱翔在艺术天空中的一只劳燕了。
  (宋伟建/文,原载洛杉矶《城市杂志》,此次刊出略有增删)

Tel: (702) 767-9881 Fax: (702) 233-5128 Email: bluewindweekly@cox.net Address: 6480 W. Spring Mtn. Rd., #3, Las Vegas, NV 8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