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
No result...

  ——再现轰炸东京后中国军民救援美军飞行员的故事

再现轰炸东京后中国军民救援美军飞行员的故事
电影剧本《南中国素描》简介
◎ 宋伟建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拉斯维加斯恺撒皇宫酒店举办了“中美二战合作图片展”。展览中的部分图片和文字再现了“杜立特率队轰炸东京”之后,16架美军轰炸机飞抵中国沿海机场降落遭遇不测,中国军民对美军飞行员提供救援和帮助的历史史实,以及半个多世纪之后,当年的老飞行员参加“杜立特轰炸行动70周年纪念”活动的场景。
  实际上,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因种种原因,在中国大陆这是一段不被触及的尘封的历史。15年前,本刊总编辑在美国因缘际会与此珍贵史料邂逅,在人物采访及史料研究基础上,创作了电影剧本《南中国素描》(在“美国作家公会-The Writer Guild of America”注册名为“Saving Tokyo Raiders”)。值此“中美二战合作图片展”展出之际,特刊发此电影故事,共襄历史的纪念。 ——《清风文萃》编辑部

故事背景

  1942年日本奇袭珍珠港后不久,美国对日本东京等地实施报复性轰炸。杜立特将军率领16架B-25型轰炸机完成轰炸任务后,按原定计划赴中国浙江境内机场降落,因联络有误,飞机未能到达指定机场。除一架迫降于海参威,一架误降在日本占领区外,其余均在中国东南沿海迫降,80名机组成员中的64人获中国军民自发的救助与保护。日军发现美军飞机在东南沿海地区迫降后,对该地区发动大扫荡,搜捕美军飞行员,每发现一架飞机残骸,便将附近村镇的百姓全部杀光,死于这一事件的中国民众达二十多万。中国军民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保护美军飞行员,他们翻山越岭,夜行昼伏,巧妙地躲避敌机轰炸和日军的搜捕,最后将他们全部安全护送至中方占领区。在这个不约而同的集体大救助行动中,中国军民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以及舍己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生死关头与美军飞行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以杜立特将军为首的美军飞行员回国后,很快便成立了“杜立特轰炸东京协会”,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每年举行一次年会。一名机组成员早在1943年就出版了《东京上空30秒》一书,次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小说和电影中都有少量美军飞行员获中国军民救助的情节。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至今日在中国国内仍报道甚少。我在美国有幸采访到了当年轰炸东京的机组成员及一名参与救助美军飞行员、担任翻译的中国老人(现为“杜立特轰炸东京协会”名誉会员),并想方设法收集到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其中包括多年前一名美国记者对20余位轰炸东京的美军飞行员的采访笔记(从未发表过的第一手资料)。这一电影故事是在上述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创作的。

剧本构想

  通过讲述一支武装小分队护送五个美军飞行员,躲避日军搜捕,安全抵达目的地的故事,塑造几个性格各异的中国普通民众及美军飞行员形象,表现友情、亲情及人性的光辉,并由此勾勒出当年美军飞行员迫降在中国境内后其遭遇的全景图。
剧本将描写重点对准卷入护送队的一对中国姐弟和两位普通飞行员,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表现他们精神的升华和人格的伟大。
  影片末尾全景式表现二十余名美国飞行员得中国军民护送的情形,辅以历史资料照片,真实地再现当年中国军民救助美军飞行员的历史画面。
  本剧拟用黑白实拍片及历史资料镜头穿插的方式,串联起轰炸东京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此独特的结构方式,营造一个宏大的格局,增强影片的历史感和震撼力。

主要人物

  美军机组成员:
  机长:爱德华;领航员:菲利浦;投弹手:山姆;驾驶员:汉森;机枪手:温森特
  菲利浦和山姆是高中同学,一起自愿进入“轰炸东京航空队”。山姆是大块头,性格豪爽外向,爱开玩笑;菲利浦与山姆恰恰相反,身材略显纤小,擅画铅笔素描的他文静而有几分书生气。他两人对话幽默诙谐,常常互相调侃对方,在生死关头,却都勇于牺牲自己。他们俩是美军飞行员中的主要表现对象。
  中方人员:
  游击队队长:陶阿明;细妹(18岁),亮娃(13岁);游击队员:阿汉、阿仔;翻译:王童生(19岁);其他队员若干;亮娃的远房叔叔。
  细妹和亮娃是姐弟俩,是本剧中的主要人物。细妹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性格坚强内敛,情感细腻,她暗暗喜欢着游击队长阿明。亮娃质朴稚气,却又聪明机智。
  他们姐弟俩有一个最朴实的信念,打鬼子汉奸的人都是好人。虽然他们与美军飞行员在交往中也遭遇种种矛盾曲折,但还是自觉地参加到了游击队护送美军飞行员的行动中来。他们向往美军飞行员给他们描绘的和平幸福的未来,亮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走进飞行员叔叔给他讲述的读书识字的课堂,然而,对他们来说,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残酷的现实是,他们在生与死之间经历了巨大的心灵与肉体的双重磨难,为保卫刚结识不久的美军飞行员叔叔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南中国素描》电影故事

  2004年4月17日,“杜立特轰炸东京协会”第60次会议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当年轰炸东京的16架轰炸机的80位机组成员大多已故去,硕果仅存的11位早已是耄耋之年。他们或坐轮椅、或在家人的搀扶下进入会议厅。身穿空军军服的山姆自己摇着轮椅行进在他们中间。
  人们在一个摆放着一瓶香槟酒和80个高脚酒杯的直立的箱架前停下来。这是一个被区隔成80个小方格的造型特别的箱架,每一个小方格中摆放着一个高脚酒杯,在一个较大的格子里摆放着一瓶香槟酒。这些高脚酒杯的绝大多数都是杯口朝下扣放着,为数不多的酒杯杯口朝上。箱架的上方赫然写着:“杜立特轰炸东京航空队机组成员”。每个小格子下部边沿上都镶嵌着一个名牌,上面写着一个美军飞行员的名字。
  山姆望着这些酒杯,心潮澎湃。那些酒杯幻化成一个个身着美军空军军服的年轻的面庞……
  (黑白)一组快速闪过的镜头:
  一群年轻的飞行员们在一起嘻笑打闹……
  飞行员们在机场跑道边看战友驾驶B-25轰炸机训练短距离起飞……
  山姆担任投弹手的机组的飞机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下穿过,机上战友一片欢呼……
  轰炸东京……
  在漆黑的夜空中跳伞……

  山姆老人无尽的思绪被司仪宣布纪念仪式开始的声音所打断。“杜立特轰炸东京协会”会长、一位着将官军服的老人以低沉的声音说道:“第十一机组领航员菲利浦于2003年12月12日逝世,由第十一机组投弹手山姆为菲利浦送行。”
  山姆摇轮椅向前……在他的眼中,酒杯里幻化出的年轻面宠一个个变得老态龙钟,一个个酒杯被杯口朝下扣放过去,代表着这些飞行员已经故去。
  山姆以颤抖的手拿起了标注着菲利浦名字的小格子里的高脚酒杯,他凝视着酒杯,脑海里闪现出一连串的画面……
  (黑白)美军飞行员和游击队遭遇日军装甲巡逻车,菲利浦以手枪射击,冲向装甲车……
  坐在轿子上的左臂受伤、头上缠着绷带的菲利浦在画速描……
  战场上,菲利浦跟一对中国姐弟艰难地抬起重伤的山姆乘坐的轿子……

  山姆老人将代表着菲利浦的酒杯杯口朝下扣放进原位。他打开一个老旧的航空日志本,第一页上是一个硕乳丰臀的裸体女子抱着一个大炸弹向大城市东京俯冲的铅笔画;再翻开来,是一个漂亮的中国农村姑娘的肖像,她的旁边是一个一脸稚气的中国男孩……
  司仪的声音响起:“为第十一机组领航员菲利浦默哀!”
  坐在轮椅上的山姆低头默哀,沉重而真切的回忆汹涌而至……

  (资料)美国第16特混舰队在太平洋上破浪前进,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密密麻麻停放着十多架B-25轰炸机。随着电波声,银幕上跳出如下字样:“第16特混舰队已达日本外海,将进入无线电静默。1942年4月17日。”
   …… (略)

Tel: (702) 767-9881 Fax: (702) 233-5128 Email: bluewindweekly@cox.net Address: 6480 W. Spring Mtn. Rd., #3, Las Vegas, NV 8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