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之二)

鲍勃·迪伦:创造了新的诗性表达

第一百零九届

(2016年)

获 奖 者: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 ),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诗人。
获奖理由: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性表达。
获奖作品:《答案在风中飘》《时代在变》及《像一块滚石》(歌曲)

  2016年10月12日,瑞典文学院公布了第一百零九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唱作人、诗人,七十五岁的鲍勃·迪伦,又让入围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苦等了一年。很少有人想到这个结果,但没人对此产生质疑,因为迪伦是近十多年知名度最高,拥有听众最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足够的力量,况且,早在1996年和2006年,他曾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鲍勃·迪伦是以创作的大量歌曲本身就是流传甚广的诗歌,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美国诗坛怪杰“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对迪伦的歌词极为赞赏,称他为“最棒的诗人”。他曾特意写了一封推荐信给瑞典文学院,提名鲍勃·迪伦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信中说:
  虽然迪伦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他在文学上的非凡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艺术创作中,以“书”的形态出现的极为罕见,只有一本他历时三年,苦苦在打字机上伴以单调的声音,亲手敲出的回忆录《编年史》,记录了他人生志得意满或消沉彷徨的经历,“让人惊讶”。迪伦与靠书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美学观念的作家不同,他是:
  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评价)
  瑞典文学院在当年11月16日向世界宣布,他们收到鲍勃·迪伦的信函,因其有其他要事,无法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并强调能获奖相当荣幸。因故缺席颁奖会的人绝非迪伦一人,但失去一个世界级歌手领诺贝尔文学奖,错过聆听他可能在金碧辉煌的大厅放声唱歌的机遇,的确让人感到遗憾。
  这位自1988年6月7日,在美国加州巡演,以后每年演出一百场,迄今已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近三千场的歌手鲍勃·迪伦,在中国也颇有知名度。七十岁的迪伦于2011年4月,在台湾、北京、上海、香港连续登台演出。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出,是春风和畅的4月6日,成千上万的歌迷涌进现场,演出气氛极为火爆。中国听众是从1994年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知晓迪伦的,那首飘遍全世界的《答案在风中飘》深深地打动了中国观众,而演唱这首由迪伦创作的歌曲的,正是他曾经的恋人——著名女歌手琼·贝兹。
        答案在风中飘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看见天空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的,敢于追求自由天性的鲍勃·迪伦,一生都在“风中飘荡”,他的歌词在建构自己的价值标准:崇尚个人自由不可侵犯,提倡追求个性和心灵解放,充满激情地表达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正像普利策文学奖授给他的理由:
  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
  他的音乐真正的力量,不在是否对社会有深刻的分析,而是鲍勃·迪伦捕捉到那个时代的集体思绪,道出了人们对时代的困惑和质疑。
  笔者曾经采访并为其写过乐评的中国歌手郑钧这样评价迪伦:“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
  中国摇滚之王崔健对迪伦的评语富有哲理且意味深长:
  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鲍勃·迪伦很低调,他一直在坚持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
  迪伦在向世界宣布:“时代变了,未来属于我们年轻人!”
  鲍勃·迪伦的一生斑斓而灿然。他一直被视为20世纪和21世纪初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歌手,并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代言人。迪伦的音乐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同时代和下一代的音乐人。美国最具影响的《时代》杂志,曾选他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之一。而2016年的鲍勃·迪伦,又成为该届诺贝尔文学奖的新科状元,使他的影响又远远超过音乐版图,他已是登上世界最高的文学殿堂的纪念碑式的人物。
  鲍勃·迪伦,于1941年5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他的祖父母是犹太裔移民,19世纪末从立陶宛和乌克兰移民到美国。他六岁时,全家移居希宾。少年时,他即显音乐天赋,十岁时自学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他对美术也有天分。高中时,他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其最早的录音是在1958年,在自己家录制的。
  迪伦于1959年前往明尼苏达大学就读,在校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20世纪50年代,摇滚音乐在美国流行起来,他与两个好友组成“金色和弦”摇滚乐队,他任主唱。
  大学读了一年,迪伦即退学,留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民谣圈内演出。
  1961年1月的一个夜晚,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麦克杜格尔大街上,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走进临街的一家咖啡馆,对正在为生意冷清发愁的老板罗斯说:“先生,我从西部来,我叫鲍勃·迪伦,我想唱几首歌行吗?”罗斯打量了一下面前的年轻人,他有一张圆圆的脸,身着皱巴的西装,打着领带,一只手拎着背包,另一只手握着一把吉他,罗斯同意他唱歌。年轻人走上刚刚空下的小舞台,不紧不慢地从背包取出一个口琴和一个支架,然后一边给吉他调音,一边介绍自己:“我一直在各地旅行,现在除了这把吉他和旅行袋,其他一无所有。”他带有浓重南方口音的话和天生活泼的表情,很快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接下来的演唱,虽然有些稚嫩,但还是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好几个人愿意为他提供住宿。
  自此,艾伦·齐默曼这个名字就被鲍勃·迪伦取代。关于改名,众说纷纭,可靠的是,迪伦一直对自己的身世不满,平庸的犹太家庭与他一心想成为著名流行歌手的身份,太不相配。曾有人推断,迪伦因喜欢著名诗人迪伦·托马斯而改名。
  而成名后的迪伦闻之,找来托马斯的诗集,读后说:“我俩的风格不一样。”
  迪伦闯到纽约时,还是少不更事的青年。这里歌星云集,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唱片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这个金融和文化中心。那时,迪伦表面属于民歌的学究派,但内心有当明星的强烈愿望。他在咖啡店努力唱歌,苦练吉他和口琴。不久,他的口琴技艺自成体系,纽约音乐圈子里谁需要口琴伴奏,都会找他。
  在乐坛,要想出人头地,光靠努力是不够的。上苍对这个善良的年轻人给予了眷顾。迪伦到纽约后,举目无亲。当他得知他曾视为偶像的歌星格思里罹患亨廷顿氏症,虽尚能勉强行走,但生活已不能自理,便常到医院看望和帮助前辈。接触久了,格思里喜欢上这个长着娃娃脸的善良的年轻人。他常对人说,“这个孩子会唱歌”。格思里在音乐界影响很大,有他力挺,迪伦的音乐之路充满了希望。鲍勃·迪伦把黑人布鲁斯唱得韵味十足,再加上他在明尼苏达时形成的独特个人风格,会让听众大吃一惊,很快就喜欢上他。比如,他演出时总爱戴一顶很搞笑的灯芯绒小帽走上舞台。然后就用卓别林笨拙的动作给吉他调弦,这时他会说几句看似很随意,却是精心准备的笑话,听众不觉间就对这个长着娃娃脸的歌手产生兴趣,但令全场没想到的是,他会突然以历尽沧桑的粗哑的嗓子,唱起格思里的一首老歌,如天外飞仙般让听众惊讶不已。接着,他又会即兴用口琴吹上一段纯正布鲁斯味道的独奏,听众已如醉如痴。可马上,迪伦又会讲一段笑话,或故意轻松与台下的人闲聊几句。听众兴味正浓时,他却又开始引吭高歌,让听众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欲罢不能。就这样,迪伦在纽约有了大量的“粉丝”。
  在纽约,正式演出要办演出证。迪伦办证时,“格迪斯民歌城”老板坡科带着他到纽约市的演员工会。办证人一看鲍勃·迪伦的出生证明,便对他说:
  “你还不到二十一岁,把你妈叫来!”
  迪伦回答:“可我没妈。”
  “没关系,把你爸找来也行。”
  “可我也没爸。”
  办证人转身问坡科:“他是谁,一个杂种?”
  坡科愿出面当迪伦的监护人,演出证办了下来。
      这或许是人们编造的笑话,但迪伦生命中总遇贵人相助,却是千真万确的。
  有了演出证,迪伦在1961年4月11日的演出颇为成功。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几家唱片公司却都将之拒于门外。迪伦只好再到咖啡馆演唱。有一天,他的一位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音的朋友缺一个吹口琴的,请他去吹一段。无巧不成书,美国音乐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音乐制作人哈蒙德正好在迪伦吹口琴的录音现场。他一听,便断定迪伦是一块璞玉。更富戏剧性的是,此时《纽约时报》有一篇由资深乐评人写的热情称赞迪伦那场演唱会的文章,哈蒙德在尚未听过迪伦演唱的情况下,竟与迪伦签约。就这样,迪伦成了第一位与主流唱片公司签约的新生代男民歌手。据说,曾拒绝过迪伦的前卫公司一位雇员,在自己的抽屉里发现一张自己写的评价迪伦“此人没什么特别之处,没前途”的字条,为自己的眼拙,喝得酩酊大醉。
  叙述有些单调乏味,我们可以谈谈鲍勃·迪伦的感情生活,因为这与他的音乐生活关系不浅。
  少年时不安心读书的迪伦,爱看电影,电影《无因的反叛》中梳着大背头的叛逆青年,由明星詹姆斯·迪恩扮演,一下子迷住了迪伦。为了模仿迪恩在影片中的装束,他买来黑皮夹克、牛仔裤、高腰皮靴,还求父亲给他买了一辆二手哈雷摩托。迪伦便换上这身新行头,驾着哈雷带着一个名叫埃科的姑娘,在大街上横冲直撞。十五岁的迪伦在众人眼中,是个不良的叛逆少年。那也是他的初恋。
  到了1963年8月28日,鲍勃·迪伦在参加著名的大规模民权运动游行——“进军华盛顿”的过程中,与被称为“民谣女皇”的琼·贝兹同行。贝兹在这之前,曾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这次游行,美国著名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琼·贝兹与迪伦演唱了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不过是他们游戏中的小卒子》)等歌曲。他俩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民权运动的代言人。是年底,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不久,原本就对“民权运动代言人”很反感的迪伦,在国家紧急民权委员会的一个颁奖会上,带着浑身酒气,质疑了委员会的作用,从此远离了民权运动。但是,“进军华盛顿”游行之后,琼·贝兹和迪伦却双双坠入爱河。但恋情之花仅绽放两年便凋零了。这中间没有背叛,也无抱怨。分手十二年之后,琼·贝兹为纪念与鲍勃·迪伦这段感情,特地谱出一曲《钻石与铁锈》,很快成了琼最富盛名的歌曲。到1994年,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女友在酒吧中演唱的歌曲,就是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而演唱者,正是琼·贝兹。
  后来,琼·贝兹与世界富豪才子乔布斯有过一段恋情,琼比乔布斯大十四岁。那是一段与名气和财富无关的充满浪漫和温情的恋情。最后二人成为一生的挚友。
  1965年11月22日,刚刚发行专辑《重访61号公路》的迪伦,与莎拉·芬登结婚,孕育了三个子女后,于1977年6月29日宣布离异。
  此前两年,鲍勃·迪伦与琼·贝兹在“滚雷”巡回演出,迪伦发行专辑《轨道上的血》,隔年又发行专辑《欲望》。离婚后,迪伦投入另一次“滚雷”乐队巡回演出。
  这段婚姻结束九年之后,1986年1月31日,伴唱歌手卡洛琳·邓尼斯为迪伦产下一女,五个月后两人奉女成婚,至1992年10月离异。这段六年的婚姻,若迪伦的自传《编年史》(2001年出版)不出,鲜为世人所知。
  鲍勃·迪伦有句名言:
  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
  自21世纪以来,作为世界级摇滚、民谣大师,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一亿张的迪伦,各种荣誉和奖项翩翩而至:
  2000年获第七十二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歌曲奖,2001年获第五十九届全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第四十三届格莱美最佳当代民谣专辑奖,2002年入第三十届格莱美名人堂,2006年入第三十四届格莱美名人堂、获第四十八届格莱美最佳当代民谣专辑奖,2008年获第九十二届普利莱特别荣誉奖,2016年获第一百零九届诺贝尔文学奖。
  这些荣誉“就像夏日的红玫瑰逐日盛开”(迪伦语录)。
  鲍勃·迪伦是个天才,天才是没法讨论,也难以复制的。□

Tel: (702) 767-9881 Fax: (702) 233-5128 Email: bluewindweekly@cox.net Address: 6480 W. Spring Mtn. Rd., #3, Las Vegas, NV 89146